从默默无闻到球场硬汉:我是如何成为NBA最不可忽视的蓝领球员
当篮球砸中新西兰农场男孩
说真的,14岁前我根本不知道NBA是什么。在罗托鲁瓦的农场里,我的日常是追着羊跑而不是追着篮球跑。直到姐姐带回家一个瘪了的旧篮球——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触摸到这项运动的温度。记得第一次投篮时,球连篮筐都没碰到,直接砸中了我的鼻梁。现在想想,这大概预示了我未来的打球风格:永远正面迎接疼痛。姐姐的衣柜藏着我的篮球梦
你可能不知道,我最早的"球衣"是姐姐的校服。家里穷得买不起运动装备,我就把女式校服反着穿,在背后的学号位置用马克笔画了个想象中的号码。有次被邻居家孩子嘲笑"穿裙子打球",我差点用拳头回应——直到姐姐说:"让他们笑吧,总有一天他们会花钱买票看你打球。"这句话我记了十五年。初到美国时的文化休克
2013年刚进NBA时,我闹过的笑话能装满整个更衣室。第一次见队友杜兰特,我脱口而出:"您就是那个...投篮很准的老师吧?"更离谱的是有次赛前吃错东西,在更衣室厕所吐得昏天黑地,结果教练以为我在做某种毛利族战前仪式。这些糗事现在都成了我最珍贵的回忆,它们提醒着我:保持真实比假装完美重要得多。被肘击后为什么总是笑?
每次被问这个问题,我总会摸左眉骨上的疤——那是2016年西决被格林肘击留下的。当时血流如注,但我记得自己居然在笑。不是因为不疼,而是突然想起小时候被公牛顶翻后,父亲说的:"疼痛会过去,但怂了就是一辈子的事。"这种农场哲学塑造了我的篮球人格:你可以打倒我,但别想看到我退缩的表情。关于"海王"这个绰号
老实说,我到现在都没看完《海王》那部电影。但当球迷开始叫我这个绰号时,我偷偷查了维基百科——发现这个角色也是混血儿,也在两个世界间寻找归属感。这莫名戳中了我:作为有毛利血统的新西兰人,在美式篮球文化中闯荡,确实像在陆地与海洋间穿梭。不过我的"三叉戟"是前场篮板、挡拆和肘区策应就是了。最难忘的五个篮球瞬间
1. 2016年抢七大战,我们输给勇士后,威少抱着我哭湿了我半边球衣 2. 第一次回新西兰打表演赛,看到看台上坐着当年笑我穿裙子的邻居 3. 被交易到鹈鹕那天,收到雷吉·杰克逊的短信:"别改手机号,混蛋" 4. 2021年季后赛,胖虎撞在我身上自己弹飞时观众的表情 5. 今年生日,收到俄城小学生寄来的手绘贺卡,上面写着"我们的篮板怪兽"给年轻球员的真心话
如果你问我成功的秘诀,我会给你看我的双手——指甲缝里永远有洗不掉的黑色淤血。这不是什么浪漫的比喻,而是每个篮板球留下的真实印记。在这个追求华丽数据的时代,我想证明:卡位、挡人、争抢这些脏活累活同样值得尊重。下次当你看到某个大个子在镜头外默默扛住对方中锋,让队友轻松投进三分时,记住那可能比得分本身更令人热血沸腾。关于未来:我还没打算说再见
虽然已经能听见年轻球员叫我"老家伙",但我的油箱里还有不少油。最近在苦练三分不是要赶时髦,而是想证明大个子也能与时俱进。不过放心,就算投得再准,我依然会在每个篮板球下落时,像饿了三天的棕熊扑向鲑鱼那样冲过去——毕竟那才是我,那个来自新西兰农场的篮球疯子。
上一篇
NBA球场球迷被驱逐事件频发:为何球迷行为屡屡越界?
2025-07-05
下一篇
发布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