姚明回应NBA不当言论:篮球无国界,但尊重与理解是底线
篮球教会我的第一课:尊重
记得2002年刚去NBA时,我21岁,英语都说不利索。但火箭队的队友们从没因此看轻我,反而耐心地教我战术、帮我融入。弗朗西斯会在我被欺负时第一个站出来,穆托姆博总用蹩脚的中文喊"小巨人"。这些细节让我明白:篮球场上的尊重,从来与肤色、国籍无关。 所以当听到某些NBA人士发表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言论时,我特别难过。我们花费二十年搭建的中美篮球交流桥梁,不该被几句话轻易摧毁。中国球迷的真心,不该被辜负
凌晨三点爬起来看直播、省下饭钱买周边、在论坛里用拼音讨论战术...这些年中国球迷对NBA的热爱,我都看在眼里。去年上海赛座无虚席的场景还历历在目,球迷们举着"Welcome Back"的标语,眼睛里闪着光。 但某些人的言论,就像往这些热情上浇冰水。有位北京老球迷给我发微信说:"姚主席,我们把他们当家人,他们却当我们是提款机。"看到这句话,我眼眶发热。体育精神不该被政治裹挟
记得2008年奥运会对阵美国队时,科比赛后搂着我说:"这才是篮球该有的样子。"那时全场观众为双方球员鼓掌,中美运动员交换球衣,多美好的画面。体育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超越政治,让人类在最纯粹的竞技中彼此理解。 可现在呢?更衣室里本该讨论战术的白板,被人写满了政治标语;赛后采访本该分享比赛心得,却变成某些人的政治秀场。这真的违背了体育的初心。我们需要的不是道歉,而是理解
有人说"中国人玻璃心",但我想说:当你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欺负,你会无动于衷吗?中国球迷把NBA球员当偶像,当这些偶像说出伤害他们民族感情的话,这种痛是真实的。 我们不需要程式化的道歉,而是希望有人能真正理解:为什么香港、台湾、新疆这些问题对中国人如此重要。就像美国人会为"9·11"落泪,中国人也有不容触碰的情感底线。篮球梦不该就此破碎
现在每次去青少年训练营,总有小球员问我:"还能看到NBA球星来中国吗?"看着他们期待的眼神,我总说:"只要大家心里还有篮球,就一定有希望。" NBA在中国培养了整整三代球迷,从80后到00后,多少人因为乔丹爱上篮球,因为科比学会坚持,因为库里相信奇迹。这些美好的记忆,不该被轻易抹杀。共建篮球命运共同体
前几天和几位CBA外援吃饭,他们说得特别好:"篮球就像音乐,不需要翻译就能懂。"确实,当篮球在地板上弹起的声音响起时,我们都是一样的追梦人。 我始终相信,大多数NBA球员和球迷是友善的。现在需要的,是搭建更多沟通的桥梁,比如组织中美青年球员交流营,邀请NBA名宿来中国基层指导,让双方在篮球中重新认识彼此。给年轻球员的话
想对正在追梦的年轻球员说:不要因为这些事情放弃对篮球的热爱。记住,当你运球时,球不会问你来自哪里;当你投篮时,篮筐对所有人都一样公平。 我们要用更出色的表现证明:中国篮球值得被尊重。就像2004年雅典奥运会,我们击败塞黑时那样——用实力说话,永远比争吵更有力量。 篮球给了我一切,现在轮到我来守护它。这条路或许艰难,但只要心中有篮球跳动的声音,我们就永远不会独行。
上一篇
NBA垃圾话之王: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经典语录
2025-07-31
下一篇
发布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