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一刻,我圆梦了!——中文NBA录取回放背后的热血与泪水

那一刻,我圆梦了!——中文NBA录取回放背后的热血与泪水

凌晨3点,手机屏幕突然亮起。我揉着酸胀的眼睛,看到邮件"NBA中国区项目录取通知"时,整个人像被电流击中般从床上弹了起来。手指颤抖着点开邮件,当看到"恭喜"两个字时,积蓄了五年的泪水终于决堤而出。

从篮球场边的野小子到NBA中国员工

记得初中时,我总趴在体育馆的窗台上偷看校队训练。身高只有1米6的我,连替补席都坐不上去。但就是那个夏天,在旧书摊淘到的一本《乔丹传》让我明白:热爱篮球不一定要会扣篮。我开始疯狂收集NBA周边,用蹩脚的英语翻译球队新闻发在贴吧,甚至自学视频剪辑做比赛集锦。 "你整天搞这些没用的,能当饭吃吗?"父亲的责问像一盆冷水。但2018年勇士队中国行,当我挤在人群最前排,库里接过我手绘的加油海报时,那个瞬间让我确信:这就是我要的人生。

三次落选,我在出租屋里崩溃大哭

前两年投简历时,我连初筛都没过。第三年好不容易进到面试,却因为英语口语太差在小组讨论时急得满脸通红。最接近成功的那次,终面后HR委婉地说:"你的热情我们看到了,但..." 那天回到10平米的合租房,我看着墙上泛黄的NBA海报,把脸埋进枕头里无声痛哭。凌晨两点,手机突然弹出虎扑推送:掘金队约基奇二轮秀逆袭MVP。我抹了把脸,爬起来打开了电脑...

逆袭剧本从凌晨四点的北京开始

接下来的半年堪称疯狂:报口语班、考体育经纪人证书、运营的篮球自媒体做到10万粉。每天凌晨四点,我对着央视大楼的灯光练习英文自我介绍;午休时间躲在公司楼梯间看NBA商业分析报告;周末去五棵松当志愿者积累活动经验。 最难忘的是今年春节,全家团圆饭桌上我还在改作品集。姑姑笑着说:"这孩子魔怔了",但妈妈悄悄往我包里塞了瓶眼药水。

面试那天,我穿着攒了三个月工资的西装

终面安排在国贸三期。我穿着人生第一套定制西装,手心全是汗。当面试官问到"如果让你策划中国赛落地活动"时,我突然不紧张了——这五年在各大论坛写的108份策划案,在脑海里自动排列组合。 说到兴起时,我甚至站起来比划球场动线设计。抬头看见几位面试官交换眼神的瞬间,心脏差点跳出喉咙。

收到offer那晚,我绕着小区跑了十圈

现在回想录取时刻依然浑身战栗。确认邮件看了二十遍,把"运营助理"四个字截图设成了所有社交账号头像。给妈妈打电话时,她在那头抽泣着说:"妈去给你买个大相框,把通知书裱起来。" 那晚我戴着耳机循环播放《Hall of Fame》,绕着小区跑到精疲力竭。抬头望着星空,突然想起十年前那个趴在体育馆窗台上的少年——他大概想不到,有一天自己真的能走进NBA的世界。

给所有追梦人的私藏干货

这段旅程教会我最重要的是:热爱真的可以发电。但光有热血不够,还得学会把梦想拆解成具体动作。我的手机便签里存着"NBA求职进度表",精确到每周要完成的小目标;建立行业人脉是从给喜欢的解说员发邮件请教开始的;甚至面试时的每个案例,都来自平时看球时随手记的商业观察。 现在每天走进公司,看到墙上巨星海报时仍会恍惚。但工牌带子勒在脖子上的真实触感提醒我:那些被嘲笑的坚持,终将让你与众不同。如果你也在追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梦,记住——每个伟大的逆袭故事,都是从按下"发送简历"那一刻开始的。 (本文作者现为NBA中国区内容运营专员,文中所述均为真实经历)

发布评论

验证码